摘要: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梳理了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存在的投入不足、农村科普能力较低、区域不平衡、科普人才不足和统筹协调不够等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的具体建议。
科学普及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发展科普事业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显著成就,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上升到12.93%,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有力的公民科学素质支撑。但是科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挑战,公民科学素质距离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着力强弱项、补短板,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更好服务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来完成。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使我国科普具有广泛性、普惠性的鲜明特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的壮举。
(二)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前六名的省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正是《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的前6名,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需要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为“富裕”的实现赋能添力,为“共同”的实现补足短板。
(三)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科普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通过社会的物质生产,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建设基础;另一方面,科普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并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需要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促进“两个文明”相互协调、比翼双飞。
(四)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与愿景,需要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通过科普凝聚行动共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五)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是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当“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沃土,需要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为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坚实基础。
二、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存在的短板
(一)投入不足。GDP占比低。2020年科普经费筹集总额占GDP比例为万分之1.69,在GDP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比十分微弱。相对研发投入低。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71.72亿元,仅占全社会研发投入2.44万亿元的0.7%,不足1个百分点,比重明显偏低。社会投入低。“十三五”期间,社会筹集科普经费占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2016年为23.88%,2020年仅为19.41%,社会渠道特别是企业投入和捐赠相对匮乏,社会捐赠来源少。
(二)农村科普能力较低。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0.56%,其中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3.7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45%,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达7.3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依然较为突出。加强农业农村科普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和成色,事关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区域不平衡。2020年,上海、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均超过24%,但是吉林、江西、四川、山西、黑龙江、内蒙古不到10%,宁夏、广西、新疆、海南、云南、贵州、甘肃不到8%,青海、西藏仅在6%左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然显著。不同的地区人均科普专项经费相差数倍,甚至高达上百倍。无论是科普经费、科普人员还是科普场馆,东部地区占比都相对或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
(四)科普人才不足。2016—2019年,我国科普人员大致在180万上下浮动,其中专职人员为22.35—25.02万人,仅占总规模的12.07%—13.38%,2020年全国科普人员181.30万人,其中专职创作、专职讲解人员只占总规模的1.02%、2.29%,当前科普专职人员队伍难以满足科普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统筹协调不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各地不统一,在有的地方落实还不到位,科普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能分割重叠,组织管理力量分散,政策引导能力不足,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科普工作合力有待增强。有的地方政府尚未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科普法确定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但在执行中未赋予基层科协相应支持和保障,导致一些基层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关键环节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建立科普工作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科普资源最权威的中央厨房,建立科普信息最快捷的发布平台,构建党统一领导的大科普格局。
三、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的有关建议
(一)补齐投入不足的短板。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财政科普投入,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素质建设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强对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鼓励地方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普事业。加大科技馆免费开放力度,加强免费开放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明确规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具体领域,允许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科普,构建多渠道科普投入机制。加强配套政策制定,出台科普事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于投资科普事业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捐赠科普事业,探索设立科普公益基金,设立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金融组织。
(二)补齐农村科普能力较低的短板。一要建强农村科普阵地。切实发挥好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五位一体”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农村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区域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加大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支持力度,拓展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服务覆盖乡村范围,推进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在农村落地。二要推动科普活动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同步举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反邪教警示宣传月等主题科普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科普、食品安全科普、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等科普活动进乡村,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度和受益率。三要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大力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展,推广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好的经验模式,促进优质服务与县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为农村地区提供亟需的科技培训、科普讲座、产业指导等科技服务。强化脱贫地区科普赋能,通过“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复合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乡土科普人才培育,打造永远不走的农村科普队伍。
(三)补齐区域不平衡的短板。一要在科普经费安排上予以倾斜。2020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科普经费筹集额不足全国一半。国家在科普投入方面,应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对财政比较紧张的欠发达地区,继续加大科普经费转移支付。二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跨越区域鸿沟。加快数字科技场馆(包括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科普基地等)建设,发挥数字科普跨越地域的优势,让科普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也能享受优质科普资源。三要加强对口支援政策引导力度。将鼓励性政策调整为要求性政策,引导发达地区大力开展科普服务能力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支援行动,助力解决区域科普服务能力不均等、欠发达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薄弱的问题。
(四)补齐科普人才不足的短板。一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相关高校试点设立科普相关专业,开设科普课程。二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学会设立科普岗位。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三要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依据岗位职责,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专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推荐和申报评审的业绩条件,开展对科普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定、定期培训等工作,提升科普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保障科普人员职业发展权益。在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的同时,发展兼职科普人才队伍,将科普成效作为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薪酬分配的考核依据。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五)补齐统筹协调不足的短板。一要形成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鼓励各地在探索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同时,设立科学普及委员会,负责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取得成功经验予以推广。二要明晰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能,明确科普工作牵头抓总负责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协同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市场化运行的工作格局。三要各级政府把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地区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供给、投入保障和监督检查,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
(央广网5月31日刊发)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大网,2022年8月31日。
[2]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大意义 建议实施“大科普战略”的研究报告,中国政协网,2021年12月15日。
[3]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学习时报,2022-11-04(3).
[4]王挺.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J]. 科普研究, 2022, 17(5):9.
[5]王挺,郑念,齐培潇,王丽慧.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6]王挺,郑念,王丽慧,齐培潇.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7]高鸿钧委员:完善大科普格局 以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人民政协网,2023年3月10日。
[8]吴海荣, 张虹霞, 赵沛.“双碳”科普实践:意义,问题与路径.
[9]杨启明.推动科普全面融入“五个文明”建设[J].科普研究,2022,17(5):17-19.
[10]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普十条”),2022年9月18日。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