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水利学会成立于1981年,现有团体会员38家、个人会员1000余名,设有水文、规划、水资源、勘察、测绘、水库、引调水、水利科技、水文化、水利企业等10个专业委员会。
市科协七大以来,学会在市科协的指导下,秉承“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的立会宗旨,按照“服务水利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会员成长、服务政府决策,加强自身建设”的“四服务一加强”职能定位,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组织广大会员砥砺创新,支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学会凝聚力,在开展学术活动、科普宣传、咨询服务、推广先进科技等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努力为水利事业发展作出郑州贡献。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学会在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功能型”党支部,实行“双联共建”管理机制,推进了学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二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学会主办的《水利郑州》期刊,全方位展示水利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多角度、全方位聚焦于水利,立足于研究、着眼于文化、服务于社会。目前已出版了25期,会员发表文章500余篇。《水利郑州》已经成为全市交流水利发展的平台、宣传水利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水利改革创新的论坛、展示水利行业风采的舞台。
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紧密围绕水利事业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建立了科研资源共享机制,让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取和使用科研资源,提升科研效率。学会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奖30项,会员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2人荣获水利行业个人突出贡献奖,1人入选水利领军人才,1人入选水利青年拔尖人才、4人被评为中原水利英才。会员单位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2021年、2022年连续被评为水利科技创新先进企业。
二是全力以赴为抗洪抢险提供技术支撑。
每年汛期,学会均安排专家组值班值守,24小时待命,积极参与市政府防汛调度会,给防汛指挥建言献策,助力郑州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特别是在2021后“7.20”特大暴雨期间,组织8支专家团队奔赴抗洪抢险一线,连续1个月都在深入不同的出险部位探查险情,分析研判险情发展势态,紧急制定抢险方案,现场指导抢险处置,为全市水利工程平安度汛、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积极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
组织技术人员先后在贾鲁河、七里河、金水河、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等百余个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中,优化方案,指导工程施工,一丝不苟认真服务灾后工程建设,时刻牢记大局使命,全方位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四是指导会员业务技术进步提升。
为了更好地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学会在培养和发掘青年科技人才、拓展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内容等方面,整合各方优势、互利互助、共同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学会理事朱云锋在全省测量技术大赛中,获得全省决赛第一名,并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理事刘明欣在全省水利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水土保持竞赛中取得决赛第二名,并在全国水土保持竞赛中获水利部奖励。理事董永立受邀在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做关于郑州防洪韧性城市的专题报告,并在中国水利学术大会上做水文化遗产普查和价值提炼的学术报告。
五是搭建人才智库平台提升综合实力。五年来,学会加强与市科协沟通汇报,不断为全市科技系统共享人才资源。先后有2名理事分别获得郑州市第八届和第九届“青年科技奖”,3名理事获得“郑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名理事获得“郑州市巾帼科技带头人”称号。学会也连年获得“郑州市社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学会充分发挥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不断开拓进取,一方面加强与各地水利学会联系沟通,主动邀请他们指导我会的工作,联合开展学术交流、成果评价和技术咨询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我会和郑州市科协所属各专业学会、协会的合作,取得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工作良性发展的共赢效果。
一是认真承办重要科技论坛或会议。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河南段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之际,在郑州市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会在紫荆山宾馆承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核心示范区建设科技论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共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组织会员在《中国水利报》上专版发表整版相关文章。
二是经常性开展技术专家研讨会。近年来,组织水利领域线下学术交流活动15次,疫情期间线上研讨会6次,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服务25次。
典型的研讨会比如2020年10月15日,邀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教授对节水型机关建设专题研讨。2021年3月20日,邀请水利部海委、中国水科院、黄河博物馆、陕西省水利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河南省水利厅有关专家、学者对郑州市水文化建设进行研讨。
3月24日,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进行专家研讨。特别是2021年9月至22年6月期间,先后6次邀请中国水科院、水利部水规总院、水利部江河中心、南京大坝中心、中山大学、黄河水科院、黄河水利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对郑州市防洪调度、灾后重建、水库安全评估、防洪规划等进行专题研讨,专家云集畅所欲言,把脉问诊建言增益,给予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2023年10月27日,在中国水利学会面板坝专委会上,向全国水利界介绍了郭家咀水库恢复建设加固中的新技术。
三是组织研究全市水利发展重大课题。近年来,学会拟定了《黄河桃花峪水库建设对郑州的影响分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资源支撑能力研究》《郑州市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全市中小型水库综合评估研究》《“7.20”对郑州水利的影响和启发》《郑州市防洪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调查》等三十余个调研课题,组织广大会员进行深入调査研究,并将调研成果提交政府相关部门,多数优秀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参谋助手作用。学会的专题报告《留住水利记忆——郑州市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获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是开展优秀项目和论文评奖活动。为进一步推动会员积极参与水利创新与研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和推广业务经验,提升工作质量,学会每年组织一次优秀设计项目评选、优秀项目负责人评选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鼓励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公开评选程序,所有会员均可线上线下聆听项目和论文介绍,参与评选投票打分。评出的优秀项目为省优秀工程送选提供储备。质量较高的文章,推荐参加省内外优秀科技论文交流,特别优秀的论文向《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水利部主管杂志上推荐,免费刊登。
四、持续推进全民科普
一是充分用好水情教育基地资源。学会全程参与了贾鲁河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成功申报工作,编辑完成《贾鲁河简史》《贾鲁河文化印记》等书稿,创作贾鲁河历史文化展馆布展,安排会员每月一次到贾鲁河文化展馆义务讲解郑州水文化、贾鲁河历史文化。
二是面向大众组织科普活动。
在每年3月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学会都会组织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021年开展了万人签字寄语、河小青志愿者服务队骑行宣传,组织了节水知识有奖竞答和问卷调查;2022年通过悬挂标语、发放主题宣传资料和宣传口罩、口头讲解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并邀请郑州广播电视台向全市推广《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按照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我会在市内绿城广场、桐淮地铁站、BRT公交站等,开展了黄河保护法、贾鲁河保护条例等宣贯专题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治水、惜水护水意识,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持续开展防溺亡常态化宣传工作。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发生,切实增强青少年儿童安全意识,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溺水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年6月-9月,学会都结合全市水域运行管理实际情况,进行“防溺水宣传进校园安全警示记心间”专题科普宣传工作。汛期不间断地在水域附近发放水情常识、防溺亡等科普资料和宣传册。
五、扛牢社会责任
一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继近几年连续对登封市崔坪村、新密市草庙村、禹寨村等村庄完成脱贫攻坚技术服务之后,又持续进行技术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组织水利专家赴新密市神仙洞村、湖地村、黄固寺村展开咨询工程师“下乡”送技术活动。2022年,学会还义务开展了新密市楼院村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示范工程技术服务。
二是用心用情关爱服务科技工作者。每年5月的科技工作者日,学会都会在市科协的指导和带领下,以市内卓越水利专家、教授和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为重点,通过登门慰问、座谈交流等方式,一对一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并帮助解决,挖掘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并上报科协,加以弘扬学习。近年来,先后慰问看望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等知名教授、学者、专家5人,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15人。
三是爱心奉献社会,真情温暖人心。
连续多年在“郑州慈善日”组织会员进行自助捐款;去年11月疫情期间,成立30人突击队伍驻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0余人次。今年1月13日,按照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通知精神,到中牟县黄店乡段村慰问8户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牛奶、现金和部分防疫物品,并带去春节的问候和祝福。
下一步,郑州市水利学会还将继续发挥好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在省水利学会的技术带领下,以保障郑州水安全为目标,做好水利系统的技术支撑,为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再立新功!
供稿人:张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