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能源低碳转型,共谋降碳减污协同增效。4月21日,以“清洁低碳能源与降碳减污协同”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原“双碳”会议在焦作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原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等14位能源环境领域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菊生,民建河南省委会主委梁留科,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别荣海,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洪军,省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省科协、省发展和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指导,郑州大学与民建河南省委会联合主办,河南科技智库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基地等单位具体承办,旨在助力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双达”。聚焦“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高质量发展”,会议设置主旨报告、科技创新圆桌会议、“清洁低碳能源发展”“降碳减污协同增效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交通推动城市低碳发展”专题报告和“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展。
邓洪军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智库基地进一步聚焦学术引领和智库建言献策,持续关注国内外能源与环境发展前沿动态,产出更多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成果。恳请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关注河南、支持河南“双碳”工作,着力发挥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河南发展传经送宝、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河南更好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省科协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政策研究,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美丽河南建设贡献力量。
杜祥琬院士作了题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报告,指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能源,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和绿色低碳。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旨在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逐步、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杜祥琬认为,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要坚持先立后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呼唤深度的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及企业积极参与。
郝吉明院士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与清洁能源行动:回顾与展望》报告中指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是全球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双碳”背景下,协同推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双碳目标实现,需要我们构建以基础研究为动力,进一步夯实科学治污基础;以成果应用为导向的科技价值体系,突破跨区域、跨行业、跨介质复合污染治理的重大科技瓶颈,提升精准治污的效能。
张远航院士从当前形势、面临挑战、重大需求三个方面,以《新格局下的大气环境科技》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中国大气污染是多个问题的不断叠加、相互作用,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与核心科学问题对大气治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要识别出制约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瓶颈,同时建立大气过程、人类活动和社会系统的内在关联和驱动机制,厘清大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朱法华,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清华大学教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冯银厂,许继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周逢权,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张瑞芹等分别围绕《科技支撑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科技赋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煤电清洁低碳发展历程及展望》《加快培育发展低碳新质生产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深度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大气污染精准溯源与科学管控》《新型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监测技术探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及新能源经济》作了报告。
科技创新圆桌会议环节,张远航、雷宪章、朱法华等院士专家围绕“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深入交流研讨,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深度把脉、精准问诊,助力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在河南科协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200余位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线下参加,21000余人线上收看。
供稿人:省科协人才发展中心 刘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