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瀍河区科协“洛小童”暑假托管班孩子们踏上了前往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的旅程,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法。
暑假在“洛小童”托管班的精心安排下,变得丰富多彩、意义非凡。暑假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玩耍和写作业,还可以选择涉足多元化的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假期。
孩子们的首站体验是古老的捣药医碾药工艺,魏医生耐心地引领着这群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示范着如何将力量恰到好处地传递给药材,一边向孩子们讲述着捣药背后的奥秘:“每一味药材都是自然的精华。而捣药,就是我们智慧与自然力量相结合的一种体现。通过捣碎药材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在魏医生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捣药杵,尝试着将手臂的力量汇聚于一点,均匀地传递到手中的药材上。起初,他们的动作或许略显生疏,但随着一次次的尝试与调整,他们逐渐找到了捣药的节奏与技巧,药材在他们的手中渐渐变得细碎而均匀。
来到二楼,陈紫薇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她别出心裁地安排小朋友们扮演医生、医助和患者的角色,亲身参与并感受平乐正骨中的小夹板固定这项绝技。
她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平乐正骨的历史和特色,让他们对这项传统医学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她详细讲解了小夹板固定的原理和技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这里,陈大夫还将传授孩子们称药的技巧。想要准确称量中药材,小巧的秤杆和秤砣必不可少。这个小物件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陈大夫一边为大家讲解桌面上不同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一边抓起它们放在秤盘上,灵巧地拨动着秤砣,仔细观察着秤杆上的刻度变化,最后精确地告诉孩子们,秤盘里的药材重量是多少。这一番示范下来,孩子们都对这个小物件产生了极大好奇,都想要学会如何用它来称出重量。
拔火罐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中医技艺,它是一项流传千年的治病养生方法。拔罐留下的一个个红印,不仅是中医文化扎根民间的象征,更是中医文化的古老图腾。拔火罐既方便又有效,不仅在医院里为医务人员所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还受到世界上各国、地区的欢迎。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孩子们了解历史、学习非遗文化的绝佳场所。在平乐正骨博物馆,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这一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实物、聆听讲解,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平乐正骨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让孩子们能够亲手触摸、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和独特。
供稿人:瀍河区科协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