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正值2024年全国科普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基地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身临‘器’境探奥秘 科创筑梦向未来”的科普活动,邀请新乡市第一中学东校区56名中学生亲身参观农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中渗透仪群组,学习智慧灌溉技术知识,领悟农业丰收背后的科技力量。
活动中,灌溉所研究员、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高效用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刘战东为大家做讲座。“农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他从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讲起,通过影像展示、科学实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现代农业高效灌溉节水技术科研成就。“地中渗透仪是农业科研的大型新利器,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刘战东说,“它可以观测土壤中水盐的运移规律,时刻监测作物生存的环境”。新奇的知识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随后,科研人员带领学生走到了大型地下科研设施区,“这就是地中渗透仪群组,因其最多可观测地下5米的土壤情况,被称之为农业科研的‘地眼’”。跟随科研人员走入地下,这一“庞然大物”才正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里有水势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位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器和控制器,GPRS无线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等。”“它每天可记录数据12000条,每年记录数据超过400万条。可实现土壤水热盐自动监测。”科研人员先后介绍相关知识,学生们听得入神。
“作物被淹了还能结果实吗?”“南方梯田怎么灌溉?”互动环节,学生们争相提问,科研人员一一解答。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对农业科技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也被进一步激发。“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做科研像探险一样充满了乐趣。”学生兴奋地说。
逐光而行,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根植于精神力量的滋养之中,在参观重大科技设施前,师生代表们还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这是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一,聆听着老一辈农业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科技梦想。
当天,还开展了“礼赞丰收 致敬农民”的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致敬,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学生们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也更加珍惜粮食,理解了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活动是“身临‘器’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的线下活动之一,旨在搭建集科研、教育、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自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已成功举办百余次科普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助力。
供稿人:赵津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