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八号A升空
2025年2月11日,首枚长征八号A(又叫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搭载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从而使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又增加了一个新型号。
该型火箭针对未来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而改进研制,主要目标是降低综合成本,实现高频次发射。
新一代商业运载火箭长征八号
2020年12月23日,长征八号首次发射成功。它是两级半新一代商业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
其芯一级直径3.35米,第二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它是由长征七号的第一级加上长征三号A的第三级组成的两级半火箭,即芯一级装有2台单台推力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装有两台单台推力8吨的YF-75D液氢/液氧发动机,具备二次启动能力。
所谓 “半级”则指的是芯一级并联的2个助推器,每个装有一台推力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通常,对于捆绑助推器的火箭,无论捆绑几个助推器,都按照半级处理。
长征八号火箭能将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并兼顾低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前景可观。
长征八号火箭升空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拓展型首飞成功。它采用两级构型,是在长征八号基础上去掉两个助推器。芯一级直径3.35米,装2台单台推力120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直径3米,装2台单台推力8吨的氢/氧发动机,700千米高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3吨。
更多技术升级的长征八号A
长征八号A火箭
2025年2月11日,长征八号A(又叫长征八号甲)首飞成功。全箭总长50.5米,起飞质量371吨,起飞推力约480吨,可以适应海南文昌发射场201工位、海南商业发射场1号工位发射。
作为长征八号的改进型,长征八号A采用两级半构型:其芯一级与长征八号一样;芯二级为新研制的3.35米通用氢氧末级,直径与芯一级实现了统一,增加了推进剂的装载量,并装有2台新研制的推力和性能上都有所提升的YF-75DA液氢/液氧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推力较YF-75D发动机提升超过10%,并减轻了发动机重量,大幅提升了推重比,提高了火箭有效运载能力。
本次新研制的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可以携带更多燃料,并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显著提升了运力,有效缩短卫星入轨时间,节省燃料,提升卫星寿命。后续,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将作为成熟模块,供其他火箭选用,有力提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运载能力。
长征八号A的芯一级并联了2个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每个助推器装有1台推力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些改进使得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约10吨,700千米高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7吨,可以覆盖未来主流轨道任务载荷的发射需求。
在运载能力上,长征八号A也与长征八号、长征八号拓展型构成一个系列,形成了太阳同步轨道3吨、5吨、7吨级的运载能力梯队,从而满足不同的卫星发射需要。
从外形上看,长征八号A“脑袋更大”。这是因为它是首次使用3.35米直径末级搭配5.2米直径整流罩构型的火箭。更大的整流罩意味着火箭可为卫星提供更大的乘坐空间,适应更多种类和更大体积的卫星,任务适应性更强。
此外,长征八号A还创新地将卫星支架、转接框、仪器舱的功能,整合到一个多功能舱内,成功减重200公斤,提高了火箭运载效率。这种集成式设计方法在火箭结构上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它首次应用了双余度电静压伺服机构,该技术结合电驱动与液压系统优势,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可适应火箭飞行中的高振动与极端温度环境,显著提升飞行控制精度与可靠性。
新一代“长征”火箭还有哪些?
运载火箭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航天活动的规模。因此,世界各航天大国均把发展先进的运载技术作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的战略部署之一,我国也不例外,主要发展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它是我国运载火箭领域的“国家队”。
我国早期的“长征”火箭是从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大约研制和发射了14种型号。我国长征二号子系列、三号子系列、四号子系列火箭是较早从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运载火箭,其中部分型号现在还在使用,例如,长征二号F目前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运载火箭,它用于发射“神舟”载人飞船。
为了适应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大推力、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目标,从2015年起开始陆续研制、发射长征五号、五号B、六号、六号A、六号C、七号、七号A、八号、八号A、十一号等新一代大型、中型和小型运载火箭。
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为主要设计原则,“本领”各不相同,今后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航天发射。
01
长征六号、六号A、六号C新一代小型液体火箭
2015年9月20日,我国长征六号新一代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首发成功。它是全新的三级液体火箭,装有1台首次使用、推力为120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也为此后发射的长征五号、七号等新型火箭使用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它可将1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7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
长征六号新一代小型液体火箭发射时不用庞大的发射架
它采用“三平”测发模式,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能很好地适应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现已投入商业发射。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A新型火箭首发成功。其最大特点是在长征六号的基础上并联了4个固体助推器,但去掉了第三级,即采用两级半构型,使其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5吨。借助固体发动机的优势,长征六号A箭上管路系统减少55%,可实现固体助推器在发射场直接安装,并实现串并联火箭14天快速发射。
长征六号A火箭升空
2024年5月7日,长征六号C新型火箭首飞成功。它采用两级构型,既没有长征六号的第三级,也没有长征六号A的助推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吨,运载能力介于长征六号和长征六号A之间,具有可靠、经济、好用等特点。
长征六号C升空
02
长征十一号新一代小型固体火箭
2015年9月25日,首次发射的我国长征十一号火箭将4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它是全新的四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200千米低轨道运载能力为700千克。
作为“长征”家族中第一型和唯一型的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具有“快速、可靠、便捷、低廉”的优势,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24小时快速发射的跨越,可满足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
长征十一号火箭与有效载荷对接
2019年6月5日,我国首次在海上平台上用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卫星获得成功。在海上发射运载火箭,既能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运载能力,还可有效解决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问题,避免大规模人员疏散,为中国航天发射提供了新的发射模式。
在海上发射长征十一号火箭
03
长征七号、七号A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它采用两级半构型,可以把13.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400千米、倾角42°的地球低轨道。
长征七号有防水、防风、防盐雾等功能,可以在8级大风的情况下进行垂直转运,中雨时也能发射。目前,长征七号主要用于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
长征七号火箭升空
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A火箭首飞成功。它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第三级组合形成的新一代中型高轨运载火箭。全箭总长60.13米,芯一级、第二级直径3.35米,第三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全箭起飞质量约573吨。
长征七号A火箭
04
长征五号、五号B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它采用二级半构型,最大特点是芯级直径为5米(别的“长征”火箭最大直径为3.35米)。该火箭全长一般为56.97米,芯一级、第二级直径5米,单个助推器直径3.35米,起飞质量869吨,起飞推力1078吨。
该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为14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为8吨,地火转移轨道运载能为5吨,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水平,已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六号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大型航天器。
长征五号火箭
在长征五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征五号B火箭于2020年5月5日首发成功。它是去掉了长征五号的第二级,采用一级半构型。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主要用于发射空间站舱段,现已把我国“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送上了太空。
05
长征十二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2024年11月30日,我国长征十二号火箭首飞成功,并且首次启用了海南航天商业发射场。它采用两级构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可有效提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互联网星座组网能力。
长征十二号火箭升空
06
未来的“长征”火箭
目前,我国还在积极研制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将完成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实现中国人的奔月梦想。长征九号则将满足中国航天一系列重磅任务需求,包括建设未来月球科研站、太空电站和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庞之浩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