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普流量明星

科普·流量明星||“AI医生”上岗了,我们能信任它吗?

来源: 科普中国 时间: 2025-02-25

定.png

  深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智能终端前,新手妈妈扫描孩子的检查报告,几秒钟后,屏幕上的诊疗建议与半小时前值班医生的诊断完全吻合……

  最近,由DeepSeek引发的AI应用热潮席卷医疗领域,智慧医疗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日前,北京儿童医院的“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更是让人们对智慧医疗的认知变得更加具象。

  当AI“穿上”白大褂,看病这件事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此前,山东临沂的徐先生将孩子的血检报告上传到DeepSeek,得到的诊断与医生给出的基本吻合。类似的案例,在网络上已经开始频繁出现。

  “AI之所以能够精准诊断病症,得益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博涵表示,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影像资料等数据进行深度学习,AI能够识别出疾病与各种特征之间的复杂模式和关联,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

  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AI的诊断准确率超乎寻常。前不久,浙江大学推出融合视觉与语言模型的AI病理助手,能在1至3秒内锁定病理图中的癌症病灶,并且在多种癌症的诊断上已取得95%以上的准确性。

  智慧医疗带来的不仅是精确诊断,它还具备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提升医生接诊效率的能力;能够辅助疑难病诊疗,突破医生记忆局限;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助力医生制定精准治疗计划等。据统计,仅AI分诊系统每年就能为全国三甲医院节省2600万小时的无效候诊时间。

  当“AI医生”开始批量上岗,我们该信任它们吗?

  “尽管AI在诊断方面表现出色,但误诊的风险依然存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韩国敬提醒,AI的运行依赖于准确且规范的信息输入,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者算法存在缺陷,就可能导致误诊。

  更关键的是,AI目前无法替代人类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直觉。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医生的经验依旧不可或缺。“AI很擅长处理标准化的医疗数据,却难以捕捉患者一声迟疑的叹息、额角的冷汗等非结构化信息。”韩国敬强调。

  研究数据显示,目前AI的误诊率约为2%-5%,主要集中在精神类疾病和复杂慢性病领域。

  AI目前所获得的“执医”资格,并不包括独立坐诊能力。“面对‘AI医生’的问诊,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机会。对于诊断结果,我们不必完全依赖,可以将其跟医生的诊断结果对比,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韩国敬说。

  “AI医生”会是很好的医生助手,而非替代者。“AI可以是装在听诊器里的百科全书,但握住听诊器的手,必须带着人类的温度。”李博涵说。

  来源:科普中国,转自科普日报,记者陈杰

微信图片_20240806150932.png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