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科技瞭望

金属纳米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获进展

来源: 中国科学院 时间: 2025-04-17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瑞芳与聂广军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陈汉清团队,在递送金属纳米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炎症性肠病作为无法治愈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和肠道微环境紊乱等。该疾病特征表现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微生物稳态失衡和粘膜免疫异常。现有临床干预手段以系统性免疫抑制为主,但难以解决屏障修复和菌群重建等问题。研究发现,约51%克罗恩病患者存在锌代谢异常,且这种营养元素缺乏与疾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亟需开发多靶点炎症性肠病治疗策略。

  研究设计了具有双层结构的钨包锌金属纳米颗粒,通过元素协同作用实现多因素肠道稳态调控:锌离子通过刺激金属硫蛋白表达来增强肠上皮屏障功能,并促进潘氏细胞分泌抗菌肽;钨元素则选择性抑制肠杆菌科等条件致病菌的呼吸代谢。这种纳米递送系统在修复杯状细胞介导的黏液屏障基础上,实现了营养补充与微生物调控的协同调节。实验证实,该金属纳米颗粒可特异性定位于肠道黏液层。它的钨组分通过局部作用抑制致病菌增殖,锌元素则纠正炎症性肠病相关缺锌状态,双管齐下打破“屏障损伤-菌群失调-免疫紊乱”的病理循环。

  该研究利用金属纳米粒子调控潘氏细胞功能重建肠道免疫微环境,为炎症性肠病治疗提供了兼具屏障修复、菌群重塑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新型治疗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以Oral nanoparticle 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Paneth cell regulation and mucus layer remodeling为题,发表在Matter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W020250416512658161975.png

W@ZnNPs调控肠道功能细胞和微生态平衡的机制示意图

供稿人:杨越

审核人:文成锋